巧笑嫣然的春日里,三月大概是最值得期盼的吧。
暖暖的春風踱過濟南各個街道,紛繁細碎的花瓣,飄飄灑灑,布滿整個天幕。若霏雪,似琉璃,唯美,卻又凄零。我不知道這是第多少年花開,可我卻記得這個季節的花開。大概,是因為那個櫻花般的女孩吧。
三月這個季節如約而至,數不清的櫻花盛開,而那個遠赴貴州支教的武大女孩卻再也無法看一眼櫻花開。曾有人說,櫻花最美的時刻不是如火如荼的盛放,而是死亡之前最攝人心魄的凋零。我想,趙小亭就是這樣吧,短暫的一生里,她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施予援手,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周圍的人,縱然時光短淺,卻也開盡華年。
初次了解趙小亭的事跡,源自一曲動人的旋律。“那片笑聲讓我想起,我的那些花兒,在我生命每個角落,靜靜為我開著.......”。年輕的趙小亭就在貴州的大山深處燦爛而熱烈的盛開著。這是她最艱苦的一次支教,教室,白天是支教大學生為學生上課的課堂,晚上則由課桌拼湊成他們的宿舍;沒有自來水,學校里唯一的水管接到的山溪水便用來洗澡,卻還經常遇到斷水的情況;吃飯要到十分鐘路程遠的農家......面對這些,她不但沒有退縮,反而對同行的伙伴給予鼓勵。課前,她是認真備課的學者;課上,她是嚴肅認真的老師;課后,她是平易近人的姐姐。除了支教,她還不忘照看村里的那些“空巢”老人。她利用課余時間帶領隊員們去村里的老人院,幫助老人們打掃衛生,陪他們聊天,為他們表演文藝節目,鼓勵老人們熱愛晚年生活,給老人們帶去了久違的歡笑。寂寞與悲傷匯集成的旋律是櫻花飄揚時的羽翼,墜落如同傷逝,是令人嘆惋的凋零。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將她年輕的生命定格在20歲,一段似曾相識的年華。
驀然間,三月已悄然來臨。
不知道這是第多少年的雷鋒月,也不記不清距離武大女孩趙小亭離世已經過去多少年。可是我卻記得花開的聲音,空靈而悠遠,款步在我靈魂的阡陌。當我們訝異于他人生命精彩的剎那,是否也甘于做下一個效仿者?所謂雷鋒精神,并不是一個特殊年代里特有的精神品質。社會飛步向前發展的今天,雷鋒精神應該被賦予具有其時代意義的標簽。印度德蘭修女曾說:“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,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。”崇高與偉大并非在于一個人的位置,而在于他是否心懷善良,是否甘于奉獻。一束花開,能喚起整個人間的暖意;一滴水落,也能演繹無數生命的波瀾。
櫻花隨著三月的微風翩然起舞,有些人已漸行漸遠。他們留下的感動以及傳承的精神卻不會因此而消逝。就像雷鋒說的那樣:“自己活著,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。”我們既然眷戀這種美好,就更有責任去奉獻,去創造美好。范仲淹有“他先天下之憂而憂”的豪情,龔自珍有他“化作春泥更護花”的決心,魯迅有他“俯首甘為孺子牛”的理想。因奉獻而倍感美好,那是中華民族的傳承,是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!
花雨繽紛,落櫻殘骸。我不記得這是第幾年的花開,而我卻記得這個季節的花開。與其對某個日期的設立追根溯源,莫不如記得那段歷史所承載的精神品質,記得那些歲月里那些花開花落,記得那些生命的往來所給予的震撼,記得這些,足矣。
花開一季落一年,只記花開不記年。